壓縮車架的重點在第一、二項~
1.立管角度
角度稍大一點(立管略直)--這樣的車反應快,但是騎長程較容易疲勞.
=>繞圈賽用的車此角度比較大一點
角度稍小一點(立管略斜)--增加了車手的舒適性以及操控的穩定性
=>長程公路賽的車會採用座管與上管角度較小的設計(lay back)
2.立管上管長度和比例
(只查到上管長度對騎士的影響..但兩者比例的影響就沒查到..能否再"開示"一下^^)
所謂compact frame(=壓縮車架=上管下斜的車架)的概念.軸距也會縮小一點.
這樣的設計可以把車架需要使用的材料減少,車架會變的比較輕,而且據說風阻也會小一點.
傳統式平上管和下斜上管的差距大約就在於重量.
另外,因不夠的高度要用較長的座桿取代,所以坐著騎的時候很多人會覺得比較軟的感覺.
上管長度提供了你上半身的容身空間,並讓手臂可以完美的伸展、握到車把上;
它也讓車把和你的膝蓋「保持安全距離」,即使起身踩踏時,膝蓋也不會撞到車把。
所以,上管最主要的功能就是proper fit─創造出自行車上合於你的騎車空間。
然而上管長度扮演了另一個重要的角色:車子的重心分布。
長上管讓騎士的體重向前移(較往前趴!),
重心前移到接近前後軸距的中心點位置;短上管則增加車子前端的重量負載。
上管長度最大的變動也只在一英吋之內:若上管的長度比你適用的正確長度長過一英吋,
你的前輪的重量分配就變少了,騎車過彎時,前輪就可能會不易控制而產生滑動;
如果縮短超過一英吋,起身立姿踩踏時,膝蓋就免不了會碰到手把了,
而且前輪遭遇了大石頭路面及鬆軟的深沙地,就會難以控制了。
3.頭管角度
車頭角度決定了車子的操控靈活度,及它與生俱來的穩定性。
也決定前輪的轉動,實際上到底給了多少下壓力量帶動車子頭管、再帶動整台車子前進。
車頭角度愈小,你必須出力愈出力轉車把,前輪才會左右轉動。
前管愈直,前叉斜度愈小,前管愈傾斜則前叉斜度愈大.戴貨用自行車,著重行車穩定,
所以要求較大的翹度,前管斜度遠比競賽用自行車大得多.
競賽用自行車講求反應靈活,所以前管斜度頗小而斜度也相對變小了.
前管斜度因自行車之不同功用而所有改變,例如一般輕便型用車約72O,
公路賽車約為73O至74O,場地賽車約為74O至75O,這些角度的變化,
是依據各種自行車對其用途及對穩定,舒適和靈活性而個別偏重.
4.輪距
長軸距的車子騎起來比較平穩,但轉彎會比較慢、比較遲頓(迴轉半徑長)。
騎車當中的身體重心的移動,也比較不會影響車子的操控性;短軸距的車子比較靈敏,
但騎到顛簸路面,就比較能感受到顛簸。
後下叉長度決定了騎士的體重有多少落於後輪。
後下叉愈短,就會有愈大比例的體重傳遞到後輪去,不管你是站著或坐著騎都一樣。
短車身後部(rear end)的明顯好處是具有更好的爬坡時的貼地及循跡性。
而後下叉較少為人所知的方面是,其實它也會影響過彎性能。
較長的後下叉可以平衡前後兩輪是貼地或滑動;
較短的後下叉則會讓前輪過彎時滑動,除非騎士重心前移,故意用體重去鎮壓住前輪。
後下叉長度、車架尺寸和座管角度是焦不離孟、孟不離焦的連體嬰。
改變座管角度,會改變一個騎士座姿騎車的重心分布。
向後傾的座管把高個子騎士原本會偏向前輪的重量往後帶了。
在這個情形下,後下叉長度必須調整到正確的重心位置。
起身騎車時,座管角度就影響不了後輪的貼地循跡性─只有後下叉長度還有作用。
好設計師會取捨後下叉長度及座管角度的均衡配合,
讓不管坐或立姿爬坡的循跡貼地性都可以持續維持。
=>愈是挺直的座管,愈需要短一點的後叉。
5.前叉角度
較直的前叉,平地上的操控性較好,也較適合登山,但較斜的前叉對下坡的避震效率較好
但直前叉有時導致轉向控制有些太過靈敏.尤其是抽車時上半身需要保持平衡的時候...
6.BB高度
BB高度也決定、關係著整台車子的重心。當你猛力剎車或是上下陡坡時,
重心高的車子會誇大化體重在前後兩個輪子間的分配比例。
降低BB呢,重心降低,前輪在剎車時,車身前端比較不會下沈,
爬陡坡時比較不會有翹前輪的情形,同時騎過起伏不平的路面時,輪子可以更早地轉動。
低BB高度,較為穩定.但需小心踏板磨地的危險,過彎動作還是要做扎實一點以避免危險.
- Mar 06 Fri 2009 15:20
公路車架各部的影響(轉載)
close
以下文章出處為中山美麗島bbs單車版~~精華區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